各区县农业农村(农林水、农林)局,西咸新区农业农村局,高新区、国际港务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高陵区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周至县特色产业服务中心;机关各处室,局属各事业单位:
现将《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西安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4月21日
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新时代“追赶超越”安排部署,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加快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突出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种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实施重要农产品保供工程,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1.开展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粮食生产摆在首要位置,深入实施“两藏”战略,按照“稳面积、提单产、保总产”的思路,切实抓好粮食产能建设。大力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充分发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效用,积极做好小麦条锈病和玉米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统防统治,确保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408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44万吨以上。提升耕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保障生产能力。实施土壤改良技术措施,提高地力,增强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完成15.2万亩高标准农田、2.8万亩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建设任务。着力抓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建立粮食绿色示范区25个。做好耕地保护和用途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开展防止耕地“非粮化”情况排查和有序退出,扎实抓好撂荒地统筹利用,积极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回头看”,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种植业处、农田建设处、发展规划处、合作经济处、政策与改革处分工负责)
2.开展生猪产能恢复行动。认真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十条措施”,深入实施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推进生猪基地县建设质量提升,夯实区县恢复生猪产能责任。支持现有规模养殖场提升改造,落实新建场户补贴政策,确保全年生猪存栏达到35万头、出栏达到46万头。加快良种推广步伐,着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强良种供应能力,提升生产水平。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引进产业化生产模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健全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为抓手,全力做好以非洲猪瘟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确保动物疫病稳控有力。(畜牧处、人事处、兽医处分工负责)
3.开展设施农业建设行动。提升反季节供应能力,强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做强高效设施农业,结合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新材料应用,提升设施大棚生产水平,扩大产能,保障供给。按照数字化、智能化要求,提升现有设施农业生产水平。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形成“市场主导、板块发展、提升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增加茄果类、瓜菜类、绿叶菜类和时令水果设施生产比重,解决越冬、越夏蔬菜品种季节性短缺和时令水果供应。扩大阎良区、临潼区早春蔬菜和甜瓜设施生产板块,稳定高陵区为主的温室越冬蔬菜生产板块,发展长安区、高新区等沿山区域花卉时令果蔬生产板块建设,加大蓝田县等区县有机蔬菜和食用菌产业板块生产能力。形成西阎、沿渭、沿山、城郊等4条蔬菜产业带,建设保障“十四运”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10个。全年新增设施农业5000亩、提升改造5000亩,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370万吨。(种植业处、果业处、监管处分工负责)
4.开展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对接“3+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三区一带三基地13+6集群”格局。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持续推进临潼、阎良、蓝田等奶山羊基地建设,推动企业联合和品牌整合,加快良种繁育,发展规模养殖,全市奶山羊存栏达到15万只。加快推进奶业振兴行动,提升改造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优质高产奶源基地。持续推进粮改饲项目实施,支持优质饲草料种植收贮,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畜养殖配套衔接。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冷水鱼养殖,推进渔业绿色健康养殖。以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鄠邑葡萄、灞桥樱桃、蓝田大杏、阎良相枣等特色优势果业布局为依托,推进设施果业发展,加快老园区改造,积极推广果枝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果品品质,促进果业生产转型升级,全市园林水果产量达95万吨。培育苗木花卉、中蜂、茯茶等区域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处、种植业处、果业处、畜牧处、渔业渔政处分工负责)
二、实施三产融合示范工程,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5.开展农业园区联创行动。发挥园区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现有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拓展农科、农产、农旅、农教、农贸、农创多种功能融合。支持发展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保健养生结合的三产融合发展农业模式。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引导建设农田景观化、农村景区化、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园区。因地制宜打造秦岭北麓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县为单元,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争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支持阎良、高陵、蓝田、周至继续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联创”。全年创建1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处、科教处分工负责)
6.开展龙头企业带动行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个。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创建1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到区县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参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创建,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产业链发展模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绑定在产业链上,拓宽企业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和范围,加快完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持续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做大做强乡村产业。(产业发展处牵头,合作经济处、政策与改革处配合)
7.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管理,推进“两品一标”认证登记,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借力中国国际农交会、欧亚经济论坛、绿博会、农高会、茶博会等国家重点展会,加大西安农业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着力提高我市农业品牌知晓度和美誉度,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区县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年巩固提升区域公用品牌1-2个,注册农产品企业品牌(商标)20个、创建市级及以上品牌4个。(市场与信息化处、监管处、标准与检测处、科教处、种植业处等分工负责)
8.开展休闲农业拓展行动。依托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结合种养业、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独特资源,积极组织创建一批乡村产业有特色、生态文化有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依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打造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开发“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充分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观光体验需求。加大乡村文化创意力度,提高乡村建设质量效益。(产业发展处负责)
三、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9.开展种业创新行动。组织开展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摸清全市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及主要性状等基本情况。加大临潼番茄、关中黑猪、关中奶山羊等地方优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将地方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大对种业发展政策、资金、项目、技术支持,夯实种子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扶持1-2个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科技含量高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强种子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2-3个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全年优质专用小麦制种面积3万亩、制种产量1200万公斤;全年番茄制种面积3000亩,产量3万公斤;实现优质专用小麦、番茄种子生产产值超过1亿元。(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渔政处分工负责)
10.开展现代装备推广行动。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工程,建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开展小麦宽幅播种机械化技术和玉米密植增产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播种、玉米增密、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烘干等新技术新机具。开展智能化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积极开展设施农业、果业、畜牧智能装备的研发及科技转化,推进智能装备的应用。积极发展农用航空,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支持发展植保无人机,建设3个新型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以适应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作为农作物品种选育审定、耕作制度变革、产后加工工艺改进、农田基本建设等工作的重要目标,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农机处牵头,种植业处、果业处、畜牧处配合)
11.开展农业科技转化行动。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完善西安都市农业试验示范站,不断拓展“一站多联”产学研合作开发能力,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扶持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做好葡萄、猕猴桃等优势产业品种培育,加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科技研发,重点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和推广应用。依托产业发展需求,遴选发布50项的农业主推品种和技术,加快构建符合资源节约、增产增效、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的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科教处负责)
12.开展智慧农业建设行动。积极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农业相关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流通、产品追溯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提高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水平。发挥新阶段数字化建设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助推作用,提高农业监测分析水平,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力度。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发挥电商平台作用,推动产加销有效对接。(市场与信息化处牵头,种植业处、畜牧处、果业处、渔业渔政处、农机处、合作经济处、社会事业处配合)
四、实施绿色发展工程,着力凸显农业生态效应
13.开展绿色生产行动。积极推进绿色生产,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实施耕地分类管理,休耕轮耕、种植结构调整等方式,提升地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一个百分点,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2%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以上。严格重度污染耕地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科教处牵头,种植业处、农机处、畜牧处、渔业渔政处、果业处配合)
14.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以创建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试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抓手,全力保障“十四运”农产品供给安全。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鼓励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认证,注重例行监测。加强追溯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善种植养殖生产者监管名录数据库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档案,提升规模化经营主体追溯和合格证覆盖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网格化监管制度,持续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编制农业地方标准10项,建设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完成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15个,快速抽检农产品不少于17万批次,定量检测3000批次,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监管处、标准与检测处分工负责)
五、实施乡村建设推进工程,着力完善农村治理体系
15.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八清一改”为主要内容,以“八不八保”为标准,以“十四运”重点道路沿线周边农村区域环境整治提升为重点,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样板村。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继续做好农村卫生厕所提升改造工作,组织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建立健全常态化管护及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机制,改造提升卫生户厕不少于9000座。(社会事业处牵头,计财处配合)
16.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协调统筹职能部门加强农村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加快补上乡村建设短板。协调教育、卫生等部门,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和救助体系,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高标准、高质量完成100个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项目建设,抓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典型案例宣传推广,以点带面引领全市工作有序推进。(社会事业处、发展规划处分工负责)
17.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行动。全面加强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各项事务的领导,巩固现有“一肩挑”成果,提高“一肩挑”质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乡村治理评价机制。加强乡村治理专家团队建设,深入研究乡村治理领域重大问题,强化政策储备和智库支撑。建立健全乡村治理联席会议机制,指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具体措施,加强资源和力量配备,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实落地。做优2个试点示范区县、1个示范镇、8个示范村建设,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选树一批类型多样的乡村治理样板。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组织好庆祝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合作经济处、市场与信息化处分工负责)
六、实施改革试点推进工程,着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8.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持续推进阎良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试点,巩固用好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同,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农村土地流转备案面积达1.5万亩以上。健全完善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机制,提高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能力,矛盾调处率达90%以上,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政策与改革处负责)
19.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回头看”,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果。落实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强化与市场主体和产业合作对接,积极融入产业链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年重点培育30个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15个年收入100万元以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政策与改革处负责)
20.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指导高陵区稳慎开展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总结一批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利修法的制度成果。指导长安、高陵、鄠邑3个区县和38个村扎实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示范,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经济处负责)
七、强化要素统筹,完善三农工作政策制度体系
21.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夯实区县主体责任,推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制度落实,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借鉴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保障、要素保障、政策保障和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配合有力、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制定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开展考核工作。支持蓝田县、周至县申报乡村振兴省级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办秘书处负责)
22.构建“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体系。按照项目化、工程化要求,进一步完善“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西安市农业农村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分区定策原则,指导各区县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强化规划衔接协同。建立规划落实机制,制定年度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跟踪督促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发展规划处牵头,相关处室配合)
23.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落实中央关于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比例政策要求,强化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资金保障。加大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储备,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建立以“统贷联放”为特色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财政奖补、税收优惠、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和农业政策性金融等政策合力,按照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农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形成支持“三农”发展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会同市财政局共同拟定《西安市乡村振兴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明确责任,规范程序,确保项目实施顺利,专项资金使用安全。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力争中央、省级财政补贴险种在我市实现愿保尽保。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创新品种试点,推动农业保险逐步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因地制宜推进“保险+”试点。(计财处牵头,相关处室配合)
24.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落实“抓重点、促提升、补短板”定位,争取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项目。(发展规划处牵头,计财处配合)
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着力实施“六大工程”,积极开展“17个行动”,扎实推进“3项改革”,构建“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体系,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推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新时代西安“三农”工作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