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法舆情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标法舆情动态 >> 标准法规动态 >>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19  来源: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核心提示:研发使用“厦门市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和入厦进口冷链食品申报系统,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防控。新冠溯源系统获评全国医疗信息化防疫抗疫优秀案例。二是及早对症施策,坚持“人物同防”。在全国率先采用核酸和血清抗体双检测,实施“14+7”健康管理,被国务院督查组视为重要经验。在全省率先启用湖里万翔、海沧万纬两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发挥主力军作用,不畏艰难、连续奋战,全力以赴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统筹推进健康厦门建设和卫生健康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科学有序抓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了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境外输入疫情零扩散。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5例,至3月4日全部治愈,用一个半月时间实现了本地确诊病例清零。

一是创新溯源手段,落实“四早”要求。强化“五有一网格”防控措施,严格境外入厦人员全闭环管理,社区卫生机构派驻近千名医务人员参与入境人员隔离防控和重点人员健康管理。研发使用“厦门市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和入厦进口冷链食品申报系统,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防控。新冠溯源系统获评全国医疗信息化防疫抗疫优秀案例。二是及早对症施策,坚持“人物同防”。在全国率先采用核酸和血清抗体双检测,实施“14+7”健康管理,被国务院督查组视为重要经验。在全省率先启用湖里万翔、海沧万纬两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三是统筹医疗救治,强化院感防控。完成厦门市杏林医院独立建制报批,设置后备定点医院,设计规划方舱医院。严格医疗机构规范管理、精准管控,推进亮码、扫码通行,减少人群聚集,严守院感防控底线。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提供慢病线上续方、送药到家服务。四是做实“应检尽检”,推进疫苗接种。建设公共检测实验室2家(市疾控中心、厦大附属中山医院)、城市检测基地1家(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已经分别具备日均核酸检测能力达1万份的标准。通过外地支援,全市混采混检日均核酸检测能力达到218万人份。全市22家疫苗接种定点医疗机构,每周接种能力超过5万人次。

(二)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高质量发展

坚持存量盘活和增量投入有机结合,推进卫生资源结构性调整。一是推进岛内外医疗资源一体化,在岛外建设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集美分院等一批医疗机构。二是实施“市校合作,高位嫁接”战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首批试点,成为全国首家揭牌单位;完成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设置审批;厦门市儿童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签署第二轮托管协议,成为区域性儿科疑难疾病诊疗中心。三是支持本地医疗机构做大做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我市首家连续三年进入艾力彼“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的医疗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为全国十个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样板单位之一;市中医院在艾力彼中医医院百强榜排名连续四年递进;市仙岳医院成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器官移植数量突破100例。厦门长庚医院获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四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基层医疗机构100%建成中医馆。通过举办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巩固、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药能力,2020年完成培训318人。五是稳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全市7个专科获得2019年度七大区域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华东区提名。获批2020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9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78项,新增7家教学医院。

(三)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一是贯彻落实全国、福建省医改推进会精神。制定《厦门市关于全面推广“三明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厦门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实施方案》《市属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暂行办法的通知》和《推进同安区总医院建设实施方案》等“1+4”配套医改文件。二是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工作。市属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完成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章程制定,6家公立医院已配置总会计师。三是深入开展分级诊疗和家签服务。为签约居民提供线上无接触预检问诊、健康咨询、预约就诊、健康宣教以及转诊、随访、线上续方等服务,减少人员聚集,拓展服务内涵。2020年我市基层医疗机构慢病门诊占比超过75%。四是推进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建设千名医生“在线问诊系统”。截至目前,全市居民发起咨询127371次数,线上续方发起量23910人次。

(四)着力促进人群健康服务水平提升

2020年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1.04岁,孕产妇死亡率3.65/10万,婴儿死亡率1.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89‰。一是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厦门经济特区老年人权益保障若干规定》立法。确定首批5家市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12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门诊。全市有6个国家兼省级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点,121张安宁床位。二是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免费妇女“两癌”筛查4万余例,新增2项妇幼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全市设置4家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1家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三是婴幼儿照护服务开局良好。全市共有母婴室490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基本实现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建成6个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试点,提供630个普惠托位。四是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平稳有序。2020年全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以上,非免疫规划疫苗使用95万余剂次,其中流感疫苗接种数较去年增加一倍。为全市适龄在校女生提供免费接种国产2价HPV疫苗服务。

(五)全面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

本系统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疫情发生后,市卫健委党组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市17家三级医院成立69支党员突击队,先后三次选派30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在武汉和厦门定点医院组建临时党组织,坚持党建带工建,确保战疫工作高效运转,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杏林定点救治医院和援鄂医疗队等多个党组织和个人受到了国家、省、市级表彰。持续推进“深化大学习、提振精气神”专项活动,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开展公立医院“一院一品牌”创建活动,启动“无红包医院”创建,全市首批11家“无红包医院”挂牌。强化全系统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见效。不断落实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抗战疫情特殊时期舆论引导,积极传播卫生健康领域正能量。

此外,加快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产业,与国贸集团共同探索建立国内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营公司的运营合作示范模式,推动钟南山院士产学研团队“厦门联合呼吸健康研究院”项目落地。完善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启用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急救站点,120配置20辆负压救护车、67辆监护型救护车,全年共接警13万余次。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立法修法,完成《厦门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修订工作。统筹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安全生产、信访维稳、机关效能、干部保健、离退休干部工作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毫不放松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科学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强化“14+7”管控。持续提升我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和检测质量,完善区域核酸检测统筹调度能力。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领导,提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服务能力,积极有序推进重点对象、高危人群和普通公众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确保接种安全有序。进一步提升流调溯源能力,全力以赴加强医疗救治,确保高效联动无缝隙。完善厦门市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多渠道开展监测和多点触发预警。要加强医疗机构管理,严格落实预检分诊,规范建设、管理发热门诊,防止人员聚集就诊,守好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底线。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防控能力,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市民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落实多病共防工作,全面做好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二)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重点推进以防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及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机制改革,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以及配套措施,探索建立适合我市的疾控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疾控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人力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激发内生动力。调研探索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我市现场流行病调查处置能力。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公立医疗机构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加快启动市传染病医院二期建设,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修订完善我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加强省市区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管理,推进急救分中心和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三)推动全面实施健康厦门行动

推进健康厦门建设,发挥健康厦门推进委员会的作用,把健康厦门行动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考核。研究分析厦门市期望寿命的影响健康因素,增强健康厦门专项行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出台《厦门市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和《厦门市贯彻〈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和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推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继续组织实施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继续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建设老年医学科。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强化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推动扩大产前诊断筛查服务供给,加强信息化支撑和孕产期全程管理,促进市区两级妇幼保健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严抓全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加强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坚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确保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复审。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卫生健康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四)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批示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充分认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推动出台《厦门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加强市中医院二期康复楼建设,发挥市中医院作为福建省3家“名优中医院建设单位”之一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继续深化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市校合作。通过开展非中医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培训和中医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基层师带徒培养项目,大力培育中医药人才,做好基层中医药工作。通过“互联网+中医药”,实现中医药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升民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打响具有厦门特色的“闽南中医”品牌。

(五)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要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现代医院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二要重点聚集关注公立医院“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切实维护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三要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薪酬总量核定及分配办法,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四要着力提升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优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应用与医院评审评价、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各项评优评先工作相结合,激发公立医院内生改革动力。五要全面推行厦门市支付结算服务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创新结算模式,简化结算流程,提升就医体验。六要继续做实做好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提升同安区紧密型医共体综合能力。持续推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六)持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继续加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推进区政府支持基层机构建设,进一步理顺岛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呼吸慢病患者全程管理。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合作开展基层慢阻肺早期筛查及慢病管理应用研究,为全国慢阻肺防治提供科学路径。提高妇女“两癌”筛查率,实现厦门特色的乳腺癌筛查、治疗、康复一体化管理。持续提升基层医疗信息服务能力。加快专病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人群健康体检信息互联互通,辅助慢病全程管理。以厦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线上慢病续方功能为依托,试点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智慧药房。逐步增加出院病患后续社区康复的病种范围,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完善有关信息推送、后续随访与健康管理工作。

(七)积极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认真编制实施“十四五”卫生健康专项规划,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做好待建项目前期准备,谋划新建项目筹备工作,以重大项目建设支撑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持续抓好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等项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厦门市杏林医院及血站分中心、市中医院康复楼、市儿童医院科研教学楼、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教学综合楼、市精神卫生中心(仙岳医院)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促成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推进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翔安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等新建成医院的床位投用。

(八)促进医疗技术水平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市校合作、高位嫁接”战略,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等做强做大,积极推进市儿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申报国家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快推动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等项目合作尽快落地。支持鼓励医疗机构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水平。大力发展医学科技,提升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着重强化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招聘政策,加大高层次卫生人才评审激励力度。进一步做实“名医工作室”、“双主任制”等柔性引才项目,优化区域共建、继续教育、科研合作等医教研融合培养人才方式,为增进我市人民健康福祉提供充足有力的才智保障。

要坚持统筹兼顾,继续推动卫生健康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一要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实践与探索,推进卫健信息系统整合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运用信息化实现智能化、全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同时加强健康医疗数据的安全保障。二要推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加大母婴设施、婴幼儿照护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新建多性别使用母婴室。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管理,高质量建设省、市级普惠托育试点,争创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加强人口监测,切实落实计生奖扶措施。三要进一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医疗卫生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开展“一业一证”试点工作,推进审批事项全流程网办工作。四要全面加强行业综合监管,开展医疗机构驻点监督,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加强医疗乱象专项整治,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加大职业健康执法力度。五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继续做好疫情防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等信息发布、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聚焦建党100周年,强化重大主题和典型宣传。六要不断深化区域融合发展,调整完善卫生健康领域闽台融合政策,强化厦金卫生应急合作,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医疗卫生领域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医疗卫生整体实力提升。

 
 
推荐产品&服务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