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标法舆情动态 >> 食品安全动态 >> 中国硒推荐摄入量:从“防病保命”到“精准科学”的70年探索

中国硒推荐摄入量:从“防病保命”到“精准科学”的70年探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27  来源:中国好营养微信号
核心提示:如今,硒的生理功能已得到充分验证:它是抗氧化酶的“核心零件”,能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它调节甲状腺激素,影响代谢和儿童发育;它增强免疫力,甚至能对抗重金属毒素。然而,硒的摄入须“恰到好处”——过少或过多均可能增加健康风险。如何科学制定硒的推荐量?中国的科学家们做出半个世纪的努力,交出了一份严谨科学的答卷。
  一、硒的“身份转变”:

  从毒物到生命守护者
 
  1817年,瑞典化学家柏采利乌斯在硫酸厂的红色淤泥中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命名为“硒”。最初,硒以“有毒”著称——偶蹄动物(羊、牛和猪)误食高硒植物会脱毛、脱蹄乃至死亡,畜牧业发展遭受严重冲击。直到20世纪中叶,科学家才揭开它的另一面:1957年,硒被证实能防止大鼠肝坏死;1973年,它被确定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中心的组分;而中国科学家在防治克山病(一种致命性地方性心肌病)时发现,缺硒是致病主因,补硒可显著降低死亡率。硒从此华丽转身,跻身“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列。
 
  如今,硒的生理功能已得到充分验证:它是抗氧化酶的“核心零件”,能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它调节甲状腺激素,影响代谢和儿童发育;它增强免疫力,甚至能对抗重金属毒素。然而,硒的摄入须“恰到好处”——过少或过多均可能增加健康风险。如何科学制定硒的推荐量?中国的科学家们做出半个世纪的努力,交出了一份严谨科学的答卷。
 
  二、膳食硒推荐量的曲折探索:
 
  从严重缺乏到过量中毒
 
  1
 
  人体硒最低生理需要量:生命的代价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东北至西南的“低硒带”上,克山病再次肆虐,患者常因心肌坏死猝死。杨光圻等科学家在缺硒地区现场调查发现,克山病发病存在“安全岛”现象,即流行病区内仍存在个别特殊分布区域,居住着从未出现过克山病患者,成年居民日均膳食硒摄入不低于17微克(男性,19;女性,16),高于周围相邻地区的居民。基于此,中国学者向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推荐了成人人体硒的最低生理需要量。
 
  2
 
  人体硒适宜、安全摄入量范围:志愿者的奉献
 
  人体硒摄入量达到最低生理需要,可以预防克山病的发生,但仍不能最有效地发挥硒的生理功能。1983年,杨光圻团队在四川克山病区开展了一项里程碑式的人体实验:让健康男性补充不同剂量的硒,最终确定日均摄入41μg可使人体关键抗氧化酶(GPX)活性达到饱和。这一数据成为2000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成人推荐量(RNI 50μg/d)的科学依据。
 
  但科学探索从未止步。
 
  进入21世纪,中国科学家夏弈明与美国学者Burk合作,在四川凉山州冕宁县——这片曾经饱受克山病困扰的土地上,开启了更精细的研究。他们发现,硒的作用不仅限于“够不够”,还要看它能否让体内的硒蛋白全面发挥作用。2001年和2007年,团队先后两次对当地居民进行补硒实验:
 
  首次实验(2001年):以传统指标“抗氧化酶活性”为基准,锁定日均35μg硒可满足基本需求;
 
  进阶实验(2007年):将实验周期延长至40周,并引入新发现的关键指标“硒蛋白P”,最终发现需日均49μg硒,才能同时激活抗氧化酶和硒蛋白P的防护功能。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推荐量的制定逻辑:过去只看“单一指标达标”,现在必须兼顾“多系统协同”。研究团队进一步将49μg按标准体重(65公斤)校正,最终将中国成人平均需要量(EAR)定为50μg/d,推荐摄入量(RNI)调整为60μg/d。
 
  从“防治克山病”到“优化全身健康”,中国科学家用半个世纪的接力研究证明:硒的推荐量不仅是“救命数字”,更是动态演进的科学标尺。如今,凉山州居民的血硒水平已接近正常范围,克山病几乎绝迹——这背后,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对“精准营养”的执着求索。
 
  3
 
  硒推荐摄入量分人群定制
 
  早期推荐量主要针对成人,但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意识到不同人群需求差异显著:
 
  1、孕妇与乳母:胎儿发育需额外4μg/d,哺乳期因乳汁流失需增加15μg/d,故孕妇RNI为65μg,乳母为78μg。
 
  2、婴幼儿:母乳是主要硒来源。2014年研究发现,中国适硒地区母乳硒含量为19.8μg/升,按每日0.75升哺乳量计算,0~6月婴儿的适宜摄入量(AI)定为15μg/d。7~12月婴儿的AI值根据年龄体重,定为20μg/d。
 
  3、儿童与青少年:按体重和生长系数调整,如12~14岁RNI为58μg,接近成人水平。
 
  4
 
  安全上限:科学划定“过犹不及”的红线
 
  补硒并非越多越好。湖北恩施曾因高硒玉米导致居民脱发、指甲变形。基于持续性人群追踪调查,中国将成人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定为400μg/d,婴儿则为55μg/d,预防硒中毒。
 
  三、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标准:

  独特挑战与科学共识
 
  全球对硒的推荐摄入量曾以“抗氧化酶活性”为统一标尺。1983年,中国科学家杨光圻团队在四川克山病区发现,成人日均摄入41μg硒可使关键抗氧化酶(GPX)活性饱和,这一成果被纳入2000年中国膳食标准,定为成人推荐量50μg/d。同期,美国、加拿大将标准定为55μg,法国建议50~80μg,欧盟和新西兰则设为70μg。这些差异背后,是环境与饮食的天然鸿沟——欧美土壤硒含量较高,而中国72%的国土属于低硒带,居民本底摄入仅为欧美一半。
 
  2013年,中国研究实现突破。夏弈明团队在四川凉山发现,仅凭GPX指标不足以反映硒的全方位作用,另一种关键蛋白“硒蛋白P”的饱和度更能体现身体对硒的综合利用,推动了国际标准革新:德语系国家参考这一发现,将男性推荐量定为70μg,女性60μg;世界卫生组织也开始将硒蛋白P纳入评估体系。中国从“借鉴国际”迈向“引领规则”,核心在于认清硒的“全能卫士”角色——它不仅是抗氧化“零件”,更是调节免疫、代谢等多系统的“指挥官”。
 
  如今,各国标准仍因环境差异而不同。中国的独特性源于科学与现实的平衡——既要弥补低硒带的“先天不足”,又要避免过量摄入的风险。这一标准不仅守护了本土健康,更为全球低硒人群提供了可复制的营养管理方案。科学无国界,但营养需“因地制宜”,中国用四十年证明:从生死线上的克山病突围,到制定国际认可的精准标准,背后是对“生命需求”的深刻洞察与敬畏。

  四、补硒指南:

  食物优选胜过盲目补充
 
  硒的摄入应首选天然食物,而非盲目依赖补充剂。中国常见富硒食物包括:
 
  (1)植物类:魔芋精粉(350μg/100克)、松蘑(98μg/100克);
 
  (2)动物类:猪肾(157μg/100克);
 
  (3)坚果类:腰果(约34μg/100克)、南瓜子(27μg/100克)。
 
  需注意的是,食物硒含量受产地影响极大。例如,低硒地区大米的硒含量可能不足2μg/100克,而高硒地区大米可达20μg。因此,通过食物多样化、跨区域流通改善低硒地区居民营养,比单纯补剂更安全有效。

  五、未来展望:

  从“够不够”到“刚刚好”
 
  中国硒推荐量的制定,经历了从“救命”到“防病”、从“粗放”到“精准”的蜕变。未来,随着基因检测和个性化营养的发展,硒的推荐或将进一步细化。例如,携带某些基因变异的人群可能需要更高或更低的摄入量;而通过实时监测血硒、尿硒水平,普通人也能实现“动态调整”。
 
  硒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元素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科学与智慧的平衡。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均衡膳食才是健康的基石。
 
  作者:韩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推荐产品&服务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