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八:“防猝死套餐”走红
——别让智商税收割“脆皮年轻人”
解读专家
马冠生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
专家解读
观点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过度运动是导致猝死的重要诱因
猝死是临床常见死亡表现,是指外表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而出乎意料突然死亡。多无征兆,部分存在晕厥病史和猝死家族史。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绝大部分的猝死患者是死于心脏停搏。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临床上猝死病例呈明显增加态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过度运动是导致猝死的重要诱因。
猝死早期,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闷、气短、胸部疼痛,疲惫,心悸等症状,也会出现一些如上腹部、肩部、颈部不适的症状,但一般人会忽略这些临床表现。
即使没有基础性心脏疾病,频繁熬夜通宵,或者情绪剧烈波动等,也有可能引起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或恶性心率失常,从而增加猝死风险。
无论是否有心脏基础疾病,当感觉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就医。
观点二: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防猝死套餐”可以预防猝死
“防猝死套餐”中的辅酶Q10是线粒体内呼吸链和抗氧化剂的组成部分,对维护线粒体免受过氧化损伤和细胞能量生成具有重要作用,适量补充辅酶Q10可以促进炎症标志物的衰减,并阻止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鱼油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和膜脂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定肺泡及细胞功能起重要作用。叶黄素是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和吸收蓝光的作用,对眼睛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视疲劳,预防老年性视网膜黄斑退化。维生素D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维生素D3是维生素D的一种,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体对钙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和健康效应,但是,还没有证据表明具有预防猝死的作用。
观点三: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宣称具有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是一种特殊食品,它既有食品的共同属性,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的危害,又有不同于普通食品的特殊性——可以调节人体机能,虽然它可以声称具有保健功能,但却不能宣称具有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专家建议
建议一:合理膳食,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营养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应注意合理膳食、食物多样。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长期高负荷工作与生活易诱发猝死,应注意适量运动,稳定心理情绪,避免劳累,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建议二:消费者需进一步提高健康素养
如今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尤其是健康养生方面的内容,有的信息会存在带货或虚假宣传的可能性,需要消费者辨别所谓“亲测”“科普”等内容是否客观、真实、科学。消费者应着重关注正规媒体、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
在浏览自媒体发布的科普内容时,要重点注意其是否真名实姓,并拥有医学、营养健康相关的研究背景。
建议三:继续加强开展广泛、深入的科普宣传
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治理力度,重点针对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广告,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重点平台开展专项行动,对已经播出、发布的相关内容进行及时清理。
坚持科普工作要“由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加强开展广泛、深入、持久、多角度的科普宣传,让科学“跑赢”谣言,让谣言止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