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2025年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
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初秋的北京,九三盛大阅兵活动刚刚落下帷幕。铭记历史,传承薪火。磅礴奋进,砥砺前行。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参加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下面,我先通报重点工作进展,随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三季度,市场监管总局推出政策“组合拳”,有力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出台《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规范平台收费行为;推出《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着力守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近期还有“两个办法”发布,首先是今日将发布《强制注销公司登记制度实施办法》,该《办法》坚持“宽严相济”,打通无效企业“退出通道”,该退则退、当清则清,彰显“进退有序”的监管智慧,《办法》将于10月10日施行。
其次是近日将发布《经营主体登记申请及代理行为管理办法》,该《办法》通过建立登记代理人信息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义务,加强对登记代理违法行为监管,有效遏制虚假登记行为,《办法》拟于9月15日施行。
在信用修复方面,我们全力搭建“失信修复高速路”,助力企业“破茧重生”。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计修复行政处罚信息167.08万条,修复经营异常名录信息超3906万条。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3月上线以来,点击量达651万次,助力近279万户失信经营主体高效修复信用,让他们“纠错有路、重生有门”。
在经营者集中审查方面,我们既当好公平竞争“守门员”,也做好产业发展“助推器”。持续优化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监管制度体系,提升审查质效,支持企业依法投资整合、增强竞争力。截至8月底,共审结经营者集中案件453件,同比增长13%。特别是在汽车、光伏、锂电池等热点领域,高效审结相关案件87件,推动产业链整合与创新协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关于近期外卖平台补贴争议,我也作个简单的回应。总局及时约谈主要外卖平台后,平台快速响应,集体发声,承诺严守法律法规,杜绝不正当竞争,抵制恶性补贴,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下一步,总局将密切关注外卖行业竞争情况,要求提升服务质量,严守食品安全底线,保障消费体验;督促平台合理控制补贴,避免冲击正常价格体系;推动平台加大对商家的扶持力度,提高骑手权益保障,构建消费者、商家、骑手、平台多方共赢的良性生态。
以上是我的通报内容。下面进入媒体问答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示意,提问时请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
中新社记者提问:
刚刚您提到总局近日发布并施行《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能否进一步介绍相关背景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跑出“加速度”,活力十足,在促进消费、带动就业、激发创新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平台生态日趋复杂,平台收费规则“雾里看花”、收费标准“任性随意”等问题,制约了平台内中小微经营者的发展空间。平台向商户收取的佣金、抽成、会员费、技术服务费、推广费等,虽属合理商业模式,但不能“想收就收、说涨就涨”,必须加以规范、纳入正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市场监管总局精准出拳、适时发力,制定并施行了《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它的核心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规范平台收费、保障各方权益、促进健康发展。
《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平台经济监管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它坚持问题导向,直指收费“不透明、不合理”等痛点,明确提出:平台收费必须坚守“公平、合法、诚信”三条底线;平台企业要强化自律,压实主体责任,做到“守规经营、阳光收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指南》强调保障商家知情权和选择权,鼓励平台“让利减负”“回应关切”,切实为中小微经营者“减负松绑”“赋能添力”。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指导平台企业积极落实《指南》合规要求,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正向引导,规范平台收费行为,确保《指南》顺利实施。
我们相信,《指南》落地后,将有力推动平台企业优化收费结构、规范经营行为,最终构建平台与商家“携手共赢”、消费者“放心消费”的良性生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
刚刚您提到的《强制注销公司登记制度实施办法》。请问《办法》出台的背景、目的是什么?相关制度设计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
新修订的公司法首次建立了强制注销制度,针对“吊销未销”老大难问题,开出了法治良方。
我们刚出台的《办法》,就是把法律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执行、能落地的实践指南,旨在加快市场新陈代谢,清理名存实亡的“僵尸企业”,优化市场生态,护航公平竞争。
《办法》在制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进退有序、宽严相济”的治理智慧。一方面,我们强调效率,依托“启动—公告—审查—决定—送达”的全流程闭环,做到程序严谨、规范透明;规定对异议实行形式审查,细化文书规范和材料要求;创新采用“云端公告”模式,对失联企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送达文书,既保障程序正当,又减轻基层负担。另一方面,我们也充分考量各方权益保护,设置了异议、恢复登记等救济措施,允许债权人及相关方在公告期内提出异议,支持被注销企业3年内申请复查,必要时可依职权恢复登记。同时对恶意滥用救济程序的行为划出法律红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公司法原则,企业即使被强制注销,原股东及清算义务人的责任不受影响,“销户不销责”。
此外,《办法》还强化跨系统协同、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登记、审批、执法等平台深度互联,构建跨部门“信息互通、协作联动”工作格局,让强制注销更方便、更高效、更精准。
总而言之,《办法》的出台,就是要为守法企业“腾空间”、为健康市场“清障碍”,真正做到“该退的退得了、该保的保得住”,用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自2024年8月份开始施行,迄今已有一年时间。请问条例一年来实施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施行一年来,我们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健全审查制度机制,有力促进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和市场公平竞争,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夯实制度基础。我们初步构建起由《反垄断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及系列规范性文件组成的“1+1+1+N”制度体系。新的制度规则对设置不合理准入壁垒、限制企业自主迁移、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招标采购、给予特定经营者财政奖补等不当干预市场竞争行为加强了刚性约束,细化了审查标准,压实了审查责任。
二是规范政策源头。我们把重要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作为核心抓手,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一审查范围和审查要求,提高审查质量。目前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已全部建立审查机制,累计完成政策文件审查4.2万件,对其中的1.14万件提出审查修改意见,从政策源头预防了不当干预市场竞争行为,公平竞争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三是加强动态清理。我们出台《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处理工作规则》,集中公布了32个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受理途径,办结举报线索596件。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机制,对各地区、各部门存量政策措施开展随机抽查,督促动态清理。2024年抽查发现问题率降为2.1%,较2023年下降2.7个百分点。各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效落实,市场竞争活力逐步释放。
四是提升审查质效。我们部署开展公平竞争审查能力提升行动,通过举办业务竞赛、专题培训、开发智能辅助系统等方式全面提升审查质效。近期,我们选取20个市县市场监管部门作为总局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基层联系点,以点带面推进制度走深走实。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扎实推进制度落地见效,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获取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提问:
今年3月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召回责任,请问该项工作进展如何?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
当前,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百姓日常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高度重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安全风险。
2018年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印发的《关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跨境电商企业负有召回主体责任,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督促跨境电商企业和平台依法实施召回。但由于跨境电商企业注册地在境外,实际监管中面临“鞭长莫及”的困境,导致问题产品召回力度打了折扣。
食安所系,政之所向。为此,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商务部深入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召回监管的公告(征求意见稿)》。
这份《公告》,聚焦三个关键点:第一,责任压实,不留空白。要求跨境电商企业建立召回制度,真正把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扛在肩上”。第二,召回落地,境内有人。跨境电商企业必须通过委托方式,在境内指定一家合作方协助召回,主要解决“找不到人”的监管难题。第三,平台监督,保障有力。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跨境电商平台要督促企业与合作方主动召回。对不履责的企业,必要时平台可暂停其跨境电商业务,让“平台促落实、监管有抓手”。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监管真正长出“牙齿”,让问题产品有效召回,让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
发布会后,我们将通过总局官网公开征求意见。真诚希望社会各界踊跃建言、贡献智慧。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携手努力,进一步健全完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召回体系,把食品安全的“防护网”织得更密、更牢。
新华社记者提问:
九月又迎来新学期,每到新学期之前监管部门都会发布关于校园餐监管的相关举措和专项行动安排,从家长关心的角度,今年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了哪些实际举措?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
九月迎新,校园餐盘无小事,食品安全大于天!市场监管部门始终将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放在心头、扛在肩上。今年,我们推出一系列实招、硬招,全力守护学子们校园用餐安全。
我们立规矩、明责任,出台《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坚决压实校长、园长第一责任人责任。要求必须配备与供餐规模、食品经营项目、管理水平等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确保校园食堂管理从严从细。
我们定标准、促透明,发布首个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从食谱制定、原料采购,到加工配送、餐后反馈,实现全流程规范。
我们强联动、抓共治,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建立常态化跨部门联合检查机制,每学期至少一次“综合体检”,以“零容忍”态度查问题、抓整改,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今年开学,我们将紧盯三大重点:通俗地说,就是“一看”“二查”“三督”。一看校长履职是否认真。开学第一周,校长是否陪好第一餐;是否开学一个月内在食堂开办公会,现场解决问题;是否着力改善食堂设备设施和就餐环境。二查进货查验是否严格。查学校是否执行这些查验制度,查食品原料验收是否专人专岗,查餐食留样是否规范到位。三督加工过程是否规范。督学校是否严格把关原料贮存、病媒生物防治、加工制作、设备清洁维护、餐饮用具清洗消毒等关键节点。
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强化与有关部门联动配合,及时通报检查情况、移送问题线索,凝聚齐抓共管合力,切实护航新学期师生饮食安全!
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大家如还有感兴趣的其他问题,请会后与新闻宣传司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供稿:新闻宣传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