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开出
全国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由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开出,涉事公司因在直播中雇佣水军虚构产品减肥功效被罚款10万元,案件涉及虚假弹幕占比近七成。据悉,北京某生物科技公司在直播间销售“燃咔果冻”时,通过“职业弹幕人”批量发布“轻松瘦35斤”等虚假评论,虚构产品效果吸引消费者购买。进一步调查中,市场监管人员发现,这款“燃咔果冻”只是一款普通食品,没有保健食品的蓝帽子标志,也没有药品生产许可证,根本不具备减肥功效。
10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蛋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25版)》,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新版细则着重在三方面进行修订完善。一是按照法律法规的新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蛋制品企业生产场所、设备设施、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人员管理、管理制度、试制产品检验等最新审查要求,强化许可审查要求与法律法规标准的衔接。二是突出食品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进一步明确蛋制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制定、执行采购管理及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检验管理及出厂检验记录等制度,切实提升蛋制品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三是首次将液蛋制品等新产品纳入生产许可审查范围,积极回应行业发展需求,助推蛋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食品中坎地沙坦酯、拉西地平、阿齐沙坦的测定》等6项食品非法添加物质检验方法。此次发布的6项检验方法可检测43种非食用物质,包括坎地沙坦酯等28种降压药物成分、酚丁等5种致泻类物质、红2G等9种工业染料以及抗菌药物成分乙酰氧肟酸。
10月17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组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食品行业渠道峰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京玉发布了《2025中国食品趋势白皮书》,披露了2025年1-8月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趋势。2025年1-8月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食品行业涉及的24种产品中,11个品种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前8个月,全国4万多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94.0亿元,同比增长12.9%,较上半年加快9.5个百分点,高出全部工业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
消费者花400元买到臭蟹客服建议蘸醋吃
近日,一位天津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提醒大家避雷:蟹太太直播间宣传“满黄流油”,结果收到的货无一例外全是空壳。据另一位消费者10月10日投诉称,自己花477元购买的16只螃蟹中2只死蟹,14只是臭的,蟹黄稀而发苦。她联系客服后,对方的回应是“蘸点醋吃。”还有消费者表示,在收到蟹卡后被告知“不可退款”,认为这种做法涉嫌“强买强卖。
烤肉店用玉米粒当燃料引争议
10月20日,有媒体报道一烤肉店用玉米做燃料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店家回应中称,不认为是浪费,而是帮助农民销售增收,且使用的是陈化粮(指储存品质明显下降、不宜直接作为口粮食用的粮食)。10月21日,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回应称,他们已规劝商家停止这一行为,并下架相关宣传视频。对此,网友存在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浪费粮食,但也有人认为此举拓宽了销路,可以帮农民将粮食卖出去。中国顶尖玉米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资深首席、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不赞同也不支持,很惋惜,我国粮食还处在紧平衡状态,节约粮食仍然是社会共识,不应该浪费。李少昆表示,每一粒玉米都凝结着巨大的社会资源成本,甚至有许多无法量化的劳动成本在内,不应以这种低效方式使用。商家这种将粮食(即便是陈化粮)直接用于燃烧的商业行为,也向社会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信号,可能冲击和淡化全民珍惜粮食的社会共识,因此不应被宣传和鼓励。
近日,美国FDA网站更新了进口预警措施(import alert),其中,对我国台湾地区一家企业的相关产品实施了自动扣留措施,食品伙伴网提醒出口企业,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食品生产加工,保证食品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规避出口产品被扣留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