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天然来源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已成为研发领域的热点。在众多获批的天然物质中,多酚类化合物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2025年,国家卫健委先后发布第1号和第3号公告,正式批准甜叶菊多酚和樱花多酚为新食品原料。加上2022年已获批的甘蔗多酚,这标志着我国多酚类新食品原料的开发迈入了全新阶段。食品伙伴网搜集整理了目前已批准的多酚类原料的来源、工艺、生理功能及应用等信息,对这类新食品原料进行全面解读。
01
甘蔗多酚:农业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
甘蔗多酚是以甘蔗为原料,经压榨、过滤、提取等工艺制成的粉体或液体物质。研究表明,甘蔗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降血糖功能。体内外实验显示,其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效延缓餐后血糖上升[1]。
甘蔗多酚在国际市场已获广泛认可,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均批准其作为食品原料使用。国内市场应用日趋成熟,如元气森林倍燃运动营养饮料添加甘蔗多酚。此外,在糖果等产品中也能发现它的身影。
02
甜叶菊多酚:天然甜味剂之外的代谢调节潜力
甜叶菊以其甜味成分——甜菊糖苷而广为人知,作为天然甜味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甜叶菊的叶片还富集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等多酚化合物。正是这些多酚物质,赋予了甜叶菊除甜味之外的独特健康益处。甜叶菊多酚以菊科甜菊属植物甜叶菊的叶为原料,经过乙醇提取、过滤、纯化、浓缩、干燥等工艺制成,总多酚含量≥40 g/100g。
研究显示,甜叶菊多酚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在改善代谢综合征方面展现巨大潜力,包括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水平等。此外,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抑制作用[2],也预示着其在天然抗菌防腐领域的广阔前景。
03
樱花多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樱花多酚以蔷薇科李属植物日本晚樱的花为原料,经乙醇提取、过滤、浓缩、干燥、粉碎等工艺制成。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酚类物质。
樱花多酚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性能,能有效清除自由基[3]。除了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潜力,在美容护肤领域,樱花多酚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使其成为潜在的天然美白成分。
04
安全性评估
上述三种多酚类原料均已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严格安全性评估,在推荐剂量(见表1)和允许使用的食品类别范围内使用,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需特别注意的是,鉴于在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人群中的食用安全性资料不足,从风险预防原则考虑,上述人群不宜食用。
表1 多酚类新食品原料推荐食用量
产品类别
|
总多酚
|
推荐食用量
|
甘蔗多酚(粉体)
|
≥200g/kg(以没食子酸计)
|
≤1克/天(以总多酚含量200g/kg计)
|
甘蔗多酚(液体)
|
≥14.8g/kg(以没食子酸计)
|
≤10克/天(以总多酚含量14.8 g/kg计)
|
甜叶菊多酚
|
≥40g/100g(以没食子酸计)
|
≤500 毫克/天(以总多酚含量40 g/100g计)
|
樱花多酚
|
≥12g/100g(以没食子酸计)
|
≤350 毫克/天(以总多酚含量12 g/100 g计)
|
05
结语
中国新食品原料政策的不断完善,为天然植物多酚类物质的开发与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甘蔗多酚、甜叶菊多酚和樱花多酚的获批,不仅丰富了我国功能性食品原料的选择,也推动了农产品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和天然资源的深度开发。随着生物技术与营养科学的融合发展,这些多酚类原料有望在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齐齐,房韬文,罗怡雯,等。甘蔗多酚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24,45(09):389-398.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60124.
[2] Myint K Z, Wu K, Xia Y, et al. Polyphenols from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leaves and their functional propertie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20, 85(2): 240-248.
[3]Zhu Y, Wang Z, Li X,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key anti-glycation polyphenols in Sakura through metabolic profiling and in vitro assessments[J]. Food Chemistry: X, 2025, 27: 1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