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标法舆情动态 >> 食品安全动态 >> 2024年我国肉鸡产业形势分析、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

2024年我国肉鸡产业形势分析、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18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微信号  作者:辛翔飞,郑麦青
核心提示:本文总结了2024年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特点,剖析了我国肉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024年,我国肉鸡产业产能居历史高位,产量小幅上涨,鸡肉消费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足,鸡肉供需整体供大于求;饲料价格大幅回落,带动肉鸡养殖成本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养殖端实现盈利。本文总结了2024年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特点,剖析了我国肉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 2024年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特点
  
  1.1 国内自主品种产业化应用稳步推进,种鸡产能居历史高位
  
  白羽种鸡规模持续扩张,祖代、父母代种鸡年度更新数量居历史高位。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数据,2024年我国白羽肉鸡祖代年度更新150.07万套,较2023年增加17.25%,接近2013年154.16万套的历史最高位水平(图1)。其中,国外引种祖代数量67.46万套,占比44.96%;国外品种科宝曾祖代在国内自繁祖代数量以及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提供祖代数量82.61万套,占比55.04%。2024年祖代种鸡平均月度存栏量204.05万套,创历史新高,较2013年196.62万套的历史最高位水平高3.78%。12 月,祖代种鸡存栏量218.43万套,较2023年同比增加21.17%,其中,在产、后备祖代种鸡存栏量分别为127.60万套和90.83万套,分别较2023年同比增加16.04%和29.20%。2024年父母代种鸡年度更新7 522.14万套,较2023年增加13.27%,平均月度存栏量8 883.10万套,较2023年增加8.85%,父母代年度更新数量和平均月度存栏量均创历史新高。12月,父母代种鸡存栏量9 346.66万套,较2023年同比增加13.93%,其中,在产、后备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分别为5 186.37万套和4 160.29万套,分别较2023年同比增加17.82%和9.42%。
 
图11
 
  黄羽种鸡产能充足,祖代、父母代种鸡年度平均存栏量实现双增长。2024年黄羽祖代种鸡平均月度存栏量221.85万套,较2023年增加2.50%,创历史新高,较2019年219.45万套的历史最高点高出1.09%。12月,祖代种鸡存栏量221.21万套,较2023年同比增加5.61%,其中,在产、后备祖代种鸡存栏量分别为154.69万套和66.52万套,均较2023年同比增加5.61%。2024年父母代种鸡平均月度存栏量6 463.33万套,较2023年微幅增加0.33%。12月,父母代种鸡存栏量6 629.63万套,较2023年同比增加3.77%,其中,在产、后备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分别为3 638.87万套和2 990.76万套,分别较2023年同比增加2.88%和4.88%。
  
  1.2 饲料价格大幅回落,肉鸡养殖成本明显下降
  
  受饲料原料价格高位回落影响,配合饲料价格全年整体降幅超过10%(图2、3)。受国际国内供需宽松等因素影响,2023年9月以来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整体高位下滑,带动肉鸡配合饲料价格持续下降。2024年末肉鸡配合饲料价格降至本年度最低点,同时也是2021年以来的最低点。2024年玉米平均价格为2.53元/kg,较2023年下降 14.84%;年末玉米价格为2.30元/kg,较2023年同比下降17.56%。2024年豆粕平均价格为3.62元/kg,较2023年下降21.37%;年末豆粕价格为3.23元/kg,较2023年同比下降24.53%。2024年肉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为3.65元/kg,较2023年下降8.56%;年末肉鸡配合饲料价格为3.48元/kg,较2023年同比下降10.77%,与2020年末3.47元/kg的价格水平大致持平(图2)。
 
图22
 
图33
  
  肉鸡养殖成本经历3年持续上涨后显着下降,2024年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养殖成本分别较2023年下降9.96%和5.14%。饲料成本和雏鸡成本是肉鸡养殖的两大最主要物质资料成本,2024年饲料价格下降、雏鸡价格上升是影响肉鸡养殖成本变动的两大最主要因素;同时市场行情长期低迷因素倒逼养殖端进一步在提升养殖技术上发力,以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受上述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2024年肉鸡养殖成本明显下降。根据农业农村部对60个生产大县(市、区)的300个行政村1 099户肉鸡养殖户月度定点跟踪监测数据分析,2024年白羽肉鸡平均养殖成本为7.74元/kg,较2023年下降9.60%;黄羽肉鸡平均养殖成本为13.24元/kg,较2023年下降5.22%。
  
  1.3 肉鸡价格波动下降,产业链利润白羽肉鸡小幅降、黄羽肉鸡大幅升
  
  根据农业农村部肉鸡养殖户月度定点跟踪监测数据(图4),2024年白羽肉鸡平均出栏价格为7.79元/kg,较2023年下降12.28%;12月为7.68元/kg,较2023年同比基本持平,仅微幅上升0.20%。整体来看,近10年来,2024年为白羽肉鸡出栏价格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并呈现出波动幅度最小、运行平稳度最高的典型特征。2024年黄羽肉鸡出栏价格15.95元/kg,较2023年下降0.79%;12月价格为14.91元/kg,较2023年同比下降8.24%。黄羽肉鸡快、中、慢速型价格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数据,年末全国黄羽肉鸡快、中、慢速型出栏价格分别为10.44、12.75、17.75元/kg;根据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监测数据,年末主产省份黄羽肉鸡快、中、慢速型出栏价格分别为11.59、13.24、16.85元/kg。
 
图44
  全产业链平均收益白羽肉鸡小幅下降,黄羽肉鸡显着上升。根据农业农村部对肉鸡养殖户月度定点跟踪监测数据分析(图4),2024年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年度平均收益0.76元/只,较2023年下降0.21元/只,盈亏月数比为9:3。其中,商品代养殖环节全年平均盈利0.11元/只,较2023年下降0.71元/只,盈亏月数比为6:6。12月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平均收益为0.51元/只,其中商品肉鸡养殖环节亏损0.59元/只。2024年黄羽肉鸡全产业链平均收益为5.85元/只,较2023年增加1.50元/只,盈亏月数比为12:0,其中商品肉鸡养殖环节盈利5.43元/只,较2023年增加1.22元/只。12月份,黄羽肉鸡全产业链平均收益为5.29元/只,其中商品肉鸡养殖环节收益为5.10元/只。
  
  1.4 鸡肉总产量小幅上涨,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2024年受消费市场疲软影响,肉鸡生产规模扩张受到阻碍,全年鸡肉总产量小幅上涨。根据农业农村部肉鸡养殖户月度定点跟踪监测数据及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数据分析,2024年专用肉鸡(包括白羽、黄羽和小型白羽肉鸡)总出栏数量148.42亿只,较2023年增加1.49亿只,增幅1.02%;专用肉鸡鸡肉总产量为2 464.79 万t,较2023年增加12.62万t,增幅0.51%。此外,2024年淘汰蛋鸡出栏12.33亿只,其鸡肉产量172.61万t。综合来看,2024年全国鸡肉产量2 637.39万t,较2023年增加28.14万t,增幅1.08%。
  
  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黄羽肉鸡产量及占比不断下降。白羽肉鸡出栏量和产量在2018年以来持续增长,小型白羽肉鸡在2016年以来持续增长,而黄羽肉鸡则在2020年之后持续萎缩。2024年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和小型白羽肉鸡出栏量分别为90.31亿只、33.34亿只和24.77亿只,分别较2023年增加2.24%、下降 7.25%和增加9.36%;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小型白羽肉鸡鸡肉产量分别为1 778.93、432.00、253.85 万 t,分别较2023年增加1.34%、下降7.55%和增加6.49%。从鸡肉产量来看,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小型白羽肉鸡占比分别为72.17%、17.53%和10.30%。
  
  2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1 鸡肉消费不足,市场低迷
  
  2024 年鸡肉供需整体宽松,综合鸡肉价格小幅下滑,一方面是肉鸡产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阶段性过剩,另一方面是鸡肉消费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GDP增长5.0%,较2023年5.2%的增速水平略有回调;2024年餐饮收入增长5.3%,较2023年20.4%的高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和消费倾向下降等因素影响,消费整体乏力,鸡肉虽然具有明显的低价格优势,但鸡肉消费也整体相对低迷。同时,相对于世界其他肉鸡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肉鸡产业品牌建设和产品宣传明显不足,也是我国肉鸡消费潜力释放不及预期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型鸡肉产品生产商就开始着力以品牌名称通过电视和印刷媒体推销鸡肉产品;直至目前,美国国家鸡肉委员会(NCC)、巴西动物蛋白协会(ABPA)等国家层面的行业协会以及大型鸡肉产品生产商等都通过网站对鸡肉产品的营养、健康、安全,以及生产过程的环保、可持续、现代化等优势特征进行大篇幅的宣传,提升肉鸡产业和产品的公众知晓度和认可度。当前,我国肉鸡产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但行业企业更多优先布局扩大规模,品牌建设和产品宣传上的布局和投入较为欠缺。
  
  2.2 种源对外依存度仍然偏高,产业发展的潜在安全隐患大
  
  白羽肉鸡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此后约40年的时间里我国白羽肉鸡种源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相比于植物育种,畜禽动物育种周期更长、成本更高,且白羽肉鸡育种因不同品系、不同代次间育种目标差异大,其在整个家禽产业中育种难度最大。国际上生产性能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白羽肉鸡主要集中于安伟捷(Aviagen)集团和科宝(Cobb)公司2个大型国际化集团公司,我国作为引种方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引进种源的安全性和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且易受到因禽流感等突发事件导致的封关因素困扰。目前,我国白羽祖代种鸡引种国为美国和新西兰,2024年12月,美国唯一的供种州俄克拉荷马州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新西兰怀塔基市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导致至少未来3个月时间内我国从美国和新西兰的引种工作全面暂停,包括2024年12月原计划从美国引种的6批祖代种鸡全部取消。白羽肉鸡从祖代引种到商品代肉鸡出栏一般需60周,此次美国和新西兰因禽流感封关导致我国引种受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肉鸡产业的正常运行秩序。虽然2024年3个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8%,但72%的白羽肉鸡种源对外依存度依然偏高,尚未达到在引种受阻等突发情况下能够保障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相对稳定运行的安全水平。
  
  2.3 国际禽流感加剧,国内疫病防控压力大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自2020年以来在全球多地传播,疫情蔓延扩大态势仍在持续,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对人类健康构成持续威胁。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于2025年1月发布的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形势报告和数据,2005—202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已导致全球超过6.33亿只家禽死亡或被扑杀。其中,2022年全球有84个国家和地区受到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新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4 120起,家禽死亡或被扑杀数量达到历史峰值1.47亿只。2023年受到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数量达到历史峰值88个,新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1 570起,家禽死亡或被扑杀数量8 366万只。2024年全球仍有80个国家和地区受到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新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940起,家禽死亡或被扑杀7 978万只,其中美国最为严重,新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199起,家禽死亡或被扑杀数量4 827万只。虽然2024年新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数量有所下降,但2024年人、奶牛等哺乳动物感染禽流感病毒案例不断增加,加大了全球公共卫生风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5年1月通报数据,2020—2024年,全球有12个国家共报告102例人感染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例,其中包括9例死亡病例;2024年是2020年以来全球报告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例最多的年份,共报告75例,其中58例来自美国,且56例是从事家禽或奶牛养殖的工作人员。
  
  2.4 自然风险冲击局部地区产业发展,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仍存短板弱项
  
  由于畜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强,对畜牧业的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并出台相关技术指导意见,同时,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进一步修订《肉鸡生产防灾减灾技术手册》,并已实现肉鸡养殖防灾减灾工作全国31个省(市、区)全覆盖。整体来看,我国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持续加强,但随着异常性、极端性“小概率高影响”天气事件增多,畜牧业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复杂严峻,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仍存短板弱项,知灾识灾、以防为主的综合减灾理念尚未完全树立,防灾减灾仍以灾害发生后的救灾为主,自然灾害风险造成局部损失巨大的状况仍有发生。2024年2月湖北、湖南、贵州、安徽、河南5个省份部分地区因遭遇强雨雪冰冻灾害,鸡舍及设施设备坍塌损毁,道路不通,饲料等原料无法运进,紧急处理鸡群无法运出。2024年9月,海南省文昌市因受超强台风“摩羯”影响,文昌鸡养殖基地损毁严重,造成文昌鸡死亡超过1 700万只,其中 70 日龄以下文昌鸡死亡超80%,70日龄以上文昌鸡死亡超过50%,经济损失巨大。
  
  2.5 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多处痛点堵点,现代化生产体系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持续发展,我国肉鸡产业生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现代化建设目标,我国肉鸡养殖攻难点、通堵点、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依然艰巨且紧迫。一是抗生素减量。农业农村部 2021 年印发《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 年)》,经过近年来对抗生素减量的积极应对,我国畜禽养殖抗生素使用量持续下降,但总体来看,我国畜禽养殖抗生素减量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通过科学用药、生物安全和动物福利等多维度综合措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兽药减量实施方案,实现养殖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双维度共赢目标,仍有待坚实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二是养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虽然肉鸡养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但整体上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一,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养殖标准化是一个涵盖硬件和软件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体系,旨在提升养殖效率、保障产品质量。我国白羽肉鸡标准化养殖走在畜牧业标准化养殖的前列,但在设施设备、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多方面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仍存在明显不足,通风智能化水平普遍偏低。黄羽肉鸡标准化养殖体系建设更是相对滞后,养殖成本高、养殖成绩不稳定等问题突出,标准化设施设备建设和技术水平规范等都亟待加强。其二,抓鸡环节的机械化仍未能得到较好实现。目前给料、给水等环节基本已实现较高水平的机械化,而抓鸡环节人工成本高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现有机械化抓鸡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会造成鸡腿翅骨折、皮肤淤青等损伤问题,人工抓鸡仍然是主要方式。
  
  3 肉鸡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加快国产品种迭代升级和推广应用,提升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
  
  不断提高国产品种性能、提升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是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3个白羽肉鸡国产品种选育,提升国产品种竞争优势。强化白羽肉鸡领军企业培育,深化科企联合,持续推进白羽肉鸡种业科技创新。立足国内的消费偏好,强化适应本地环境、具有更高生产性能和更好肉质等特性,重视种源疫病净化,进一步提升“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3个国产品种生产性能,并就品种特性、饲养管理技术等制定科学有效的使用手册,以帮助养殖主体更好地掌握新品种的养殖技术,实现预期养殖绩效。二是加大国产品种产业化应用推广支持力度。在2024年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等5个省份开展白羽肉鸡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的基础上,扩大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补贴试点区域范围并加大补贴力度,通过对经营国产白羽肉鸡品种的父母代种业企业进行新品种推广应用补贴等,加快推动国产品种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为产业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种源保障。
  
  3.2 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进一步推动肉鸡养殖节粮降耗、降本增效
  
  围绕饲料营养、健康养殖、高效管理等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支撑肉鸡养殖节粮、低碳、高效发展。进一步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通过优化饲料配制技术路线、推行开源替代等措施减少饲料中豆粕含量,降低对豆粕的依赖,助力解决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短缺问题,同时达成减少日粮成本、减少碳排放等多维目标的共同实现,推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进一步强化精准饲喂技术,通过科学调整饲料配比、实时调整饲料配方以及精确控制饲喂量,确保鸡群在不同阶段均得到适宜的营养供给,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进一步探索“粒+碴”饲料料型对促进鸡群肠道健康、改善生产性能上的理论机理及实践效果,充分发挥其在降低饲料端成本、提升养殖端效率、增加屠宰端产值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养殖人员技术培训,促进先进技术的传播和采纳,提升基层养殖人员技术应用能力,把科技优势有效转化为生产效率和效益优势。
  
  3.3 加强风险监测及防控,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畜牧业面临的市场、疫病、自然等风险因素,加强风险管理是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一是针对肉鸡产业官方统计数据缺失,建议国家层面将肉鸡生产纳入专项数据统计范畴,并开展白羽肉鸡、黄羽肉鸡等分项统计,为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支撑。建立健全种鸡、商品鸡供需状况和市场运行的分析监测,为经营主体生产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二是针对国际尤其是周边日韩等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加剧导致国内疫病风险加大,进一步强化境内外动物疫病动态监测,高度重视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养殖主体防控意识,通过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和科学制定疫苗接种计划,保障肉鸡养殖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三是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对产业造成的冲击,保障养殖场户生命财产安全,要进一步加强灾前监测预警,多渠道、广覆盖发布预警信息和技术指导,进一步夯实养殖场户对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处理能力,并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保险,减轻养殖场户灾害损失。
  
  3.4 谋划全产业链“出海”布局,拓展产业发展国际空间
  
  充分利用与“一带一路”等国家的互补优势,积极谋划布局“出海”发展战略,是产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尤其受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国际禽流感疫情持续蔓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的食物安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政府也相继启动农业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建设计划,为国内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与发展空间。我国拥3个白羽肉鸡品种、多个小型白羽肉鸡品种以及一系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黄羽肉鸡品种,国内肉鸡产业在产业规模、链条配套、科技水平等多个方面位居世界前列水平,具有较强的引领性和借鉴性。2023年国产白羽肉鸡“沃德188”种鸡出口至坦桑尼亚,2024年国产白羽肉鸡“圣泽901”“广明2 号”种鸡分别首次出口坦桑尼亚和巴基斯坦,国产品种走向国际舞台体现了我国在畜禽育种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体现了我国国产品种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内肉鸡产业要强化产业链整合与协作,抓住这一轮重要“出海”机遇期,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合作重点领域的战略性规划,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我国肉鸡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5 重视品牌建设和消费引导,加快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加强肉鸡产业和产品品牌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和消费引导,是促进鸡肉产品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要手段。尤其面对我国鸡肉消费中长期增长潜力较大,但当前阶段性消费不足的问题,更应加大消费管理,加快促进鸡肉 消费潜力释放。一是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消费端的重要识别载体,在着力保障产品质量基础上,行业各类主体通过打造产业品牌、品种品牌、区域特色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等,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消费者信任度。二是迎合消费偏好变化。充分利用物联网及大数据,对肉鸡消费市场进行数据统计与信息挖掘,开展产品感官评定及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推动与消费端匹配度高的鸡肉新产品研发及市场投放。三是加强产品宣传和科普。针对目前消费者对鸡肉产品健康营养等质量属性的认知不足,针对“激素鸡”“六个翅膀鸡”等不实言论对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媒体平台,加大对鸡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一高三低”营养特点、营养价值的宣传,加大对肉鸡良好的生长特性来源于遗传性能的改进、饲料营养和饲养环境改进的科普,将鸡肉作为白肉更有利于健康的饮食理念推广到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关键词: 肉鸡
 
推荐产品&服务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