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讯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食品伙伴网汇总了2025年上半年的抽检情况。统计显示,2025年1-6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2期通告,公布了61批次不合格食品,比2024年上半年的119批次下降了48.74%。
20大类食品检出不合格
从类别上看,2025年上半年不合格食品涉及饮料、调味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糕点、肉制品、水果制品、乳制品、糖果制品、茶叶及相关制品、酒类、蜂产品、蔬菜制品、餐饮食品、方便食品、饼干、豆制品、食糖、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特殊膳食食品20大类。其中,调味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数量最多,各有9批次,其次,特殊膳食食品有7批次。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问题居首位
统计发现,2025年上半年不合格食品存在主要问题为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问题、微生物污染问题、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质量指标不达标问题、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问题、重金属污染问题、有机污染物问题。
其中,检出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问题居首位,有28批次,占不合格总数的45.9%。主要涉及甜味剂、色素、防腐剂等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包括糖精钠、甜蜜素、三氯蔗糖、二氧化硫残留量、苋菜红、酸性红、柠檬黄、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等。
近五成不合格食品来自电商平台
不合格食品中,有29批次食品来自淘宝、美团、京东、天猫、饿了么、拼多多、快手、抖音、微信、蘑菇街这些电商平台的网点或者手机APP,占不合格总数的47.54%。
食品添加剂使用小知识
糖精钠是普遍使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在人体内不被吸收,不产生热量,大部分经肾排出而不损害肾功能。但如果长期摄入糖精钠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固体饮料中不得使用糖精钠(以糖精计)。固体饮料中检出糖精钠(以糖精计)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增加产品甜度而超范围使用甜味剂。
甜蜜素,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甜味剂之一,甜度是蔗糖的40—50倍。长期摄入甜蜜素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一定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食醋中不得使用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果脯类中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的最大使用量为1.0g/kg。食醋、果脯类中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增加产品甜味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也可能是外购的原料带入;还可能是生产过程计量不准导致甜蜜素超标。
三氯蔗糖(又名蔗糖素)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600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调味面制品中三氯蔗糖的最大使用量为0.6g/kg。调味面制品中三氯蔗糖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增加产品甜味而超限量使用;也可能是生产过程中计量不准。
苋菜红又名食用红色9号,水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是常见的人工合成着色剂,在食品生产中应用广泛。如果长期摄入苋菜红超标的食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除糕点上彩装外,苋菜红在糕点中不得使用。糕点中检出苋菜红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改善产品色泽、提高市场价值而滥用色素;也可能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计量不准确,未严格控制彩装、配料中色素的带入。
酸性红是常见的人工合成着色剂。长期食用酸性红超标的食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腌腊肉制品中不得使用酸性红。腌腊肉制品中检出酸性红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为改善产品色泽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柠檬黄又名食用黄色4号,属于水溶性偶氮化合物,是常见的人工合成着色剂,在食品生产中应用广泛。柠檬黄基本无毒,不在体内贮积,绝大部分以原形排出体外,但长期食用柠檬黄超标的食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茶叶、豆干、食糖中不得使用柠檬黄。茶叶、豆干、食糖中检出柠檬黄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改善产品色泽、提高市场价值而超范围使用;也可能是部分生产企业将劣质原料进行染色,以次充好,掺假造假。
二氧化硫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具有漂白、防腐和抗氧化作用。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造成健康危害,但过量食用会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中不得使用二氧化硫(以二氧化硫残留量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香辛料及粉(八角除外)中不得使用二氧化硫,淀粉中二氧化硫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03g/kg,腌渍的蔬菜中二氧化硫的最大使用量为0.1g/kg。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中检出二氧化硫的原因,可能是为改善产品色泽而超范围使用硫磺熏蒸或亚硫酸盐浸泡造成的。白芷、淀粉、腌渍的蔬菜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提高产品色泽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二氧化硫;可能是使用时不计量或计量不准确;也可能是生产工艺控制不好;还可能是直接使用亚硫酸盐浸泡保鲜所造成。
防腐剂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指天然或合成的化学成分,用于延缓或抑制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长期食用防腐剂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防腐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其他半固体调味料中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未严格控制各防腐剂的用量。
山梨酸及其钾盐抗菌性强,防腐效果好,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食品防腐剂。长期食用山梨酸及其钾盐超标的食品,可能对肝脏、肾脏、骨骼生长造成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酱卤肉制品中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的最大使用量为0.075g/k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蜂产品制品、料酒、茯湿膏类方便食品、其他发酵酒、饼干中不得使用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其他类饮料中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的最大使用量为0.5g/kg。酱卤肉制品中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不佳而超限量使用。蜂产品制品、料酒、茯湿膏类方便食品、其他发酵酒、饼干、其他类饮料中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经营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
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一种防腐剂,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长期食用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肝脏积累性中毒,危害肝脏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食醋中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最大限量值为1.0g/k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料酒、花生及其制品中不得使用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食醋中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限量使用;也可能是在使用过程中未准确计量。料酒、花生及其制品中检出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的原因,可能是食品生产经营者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范围使用。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一种广谱食品防腐剂,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强。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能被人体完全吸收,并能抑制人体内多种氧化酶,长期过量摄入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料酒中不得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规定,糕点中不得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料酒、糕点中检出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的原因,可能是生产经营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范围使用;可能是生产企业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超范围使用;也可能是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含有该添加剂;还可能是GB 2760—2024新国标实施后,生产企业未及时调整配方。
含铝食品添加剂,比如硫酸铝钾(又名钾明矾)、硫酸铝铵(又名铵明矾)等,在食品中作为膨松剂、稳定剂使用,使用后会产生铝残留。含铝食品添加剂按标准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长期食用铝超标的食品会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油炸面制品中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最大限量值为100mg/kg,粉丝粉条中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最大限量值为200mg/kg,“红薯粉条”产品中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既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也不符合产品标签标示要求“不含任何添加剂”。油条等油炸面制品、粉丝粉条中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超标的原因,可能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未控制好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也可能是其使用的复配食品添加剂中铝含量过高;还可能是厂家使用的粉丝粉条原料(食用淀粉)因受环境影响含有较高含量的铝。
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有关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已组织开展核查处置。
本文由食品伙伴网食品资讯中心编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news@foodmat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