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将至,在这充满团圆喜气的节日里,月饼是最有代表性的美食。“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东坡先生就曾经在诗句里如此描绘月饼的美好。从唐朝开始,中秋吃月饼慢慢形成了一种风俗,历经宋、元、明、清,到现在,月饼已经成为一年一度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我国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地区的差异使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
为守护每一口团圆味道,近期,国家及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月饼专项监督检查与抽样检测,严格把关月饼质量,陪伴大家安心团圆。据食品伙伴网食品抽检信息查询分析系统统计分析,近一年来国家及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通报月饼产品19883批次,合格率为99.19%。整体来看,月饼的抽检合格率较高,但仍有161批次的不合格产品被通报。以下是对不合格产品具体情况的详细分析和解读。
一、月饼抽检概况
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9月29日,国家及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通报月饼产品19883批次,其中合格产品19722批次,不合格161批次,合格率为99.19%。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菌落总数超标、酸价不合格、违规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标、过氧化值不合格等方面。详细不合格原因见图1。(注:同一批次产品可能存在多个项目不合格,因此不合格项目批次统计大于总不合格产品批次)
图1 月饼抽检不合格原因统计
二、月饼合规风险分析
通过对月饼抽检不合格数据的系统分析,月饼的主要不合格原因有微生物超标、质量指标不合格、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下面对一些高风险因子和可能出现的合规风险作简单分析:
(1)微生物超标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是否符合卫生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的菌落总数限量为n=5,c=2,m=10⁴,M=10⁵CFU/g。霉菌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性指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的霉菌限量为150CFU/g。
月饼中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可能是:①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发霉或原料、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导致;②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严格所致;③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有关。
(2)质量指标不合格
质量指标不合格主要反映月饼中油脂的酸败程度,酸价不合格和过氧化值不合格问题尤为突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酸价(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5mg/g,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 0.25g/100g。月饼中质量指标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被氧化,也可能与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有关。
(3)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曾广泛用于月饼等糕点,但根据2025年2月8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规定,其已禁止在糕点、月饼馅料中使用。
月饼中违规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原因可能是:①部分生产企业为延长保质期违规添加;②GB 2760-2024实施以后,部分生产企业可能未能及时跟进和学习最新法规,仍然按照旧版GB 2760-2011(允许月饼中使用脱氢乙酸钠)的标准进行生产。
(4)其他合规风险
此外,为避免过度包装造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中规定,生产的月饼包装层数不超过三层,月饼包装不应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也不应与其他产品混装。
三、月饼生产企业合规建议
从传统习俗到现代节庆,月饼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情感,其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与节日的幸福体验。通过对全国月饼抽检数据分析可见,我国月饼整体质量状况良好,抽检合格率达99.19%。然而,仍存在部分产品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微生物超标及质量指标不合格等问题。企业应全面落实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糕点、面包卫生标准》(GB 7099-2015)、《月饼质量通则》(GB/T 19855-2023)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等标准,加强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控制。建议参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建立并实施系统化的风险防控机制。